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总序
张德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主持人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主任、上海电视大学校长
《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以下简称《文丛》)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当今世界远程教育最高学术水平的大型丛书,弥补了国内远程教育学术界大型译丛出版的空白。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约翰·丹尼尔爵士盛赞这是对研究文献的巨大贡献。曾长达8年担任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副主席,荣获国际远程教育终身成就奖的奥托·彼得斯教授则赞誉它为远程教育史上一件意义深远和值得纪念的大事,在其他国家尚无先例。作为《文丛》的主编,我感到十分欣慰。 出版这套《文丛》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适应中国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一大创新成果,也是世界远程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实现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经济飞跃、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且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其开放灵活的优势和巨大的潜能。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传统和“死记硬背”、“较少交流”、“创新不足”等弊端以及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使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艰巨任务。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借鉴国际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前进中的障碍和困难,避免工作失误和少走弯路。因此,翻译出版一套系统且权威的世界远程教育经典丛书自然成了我们的首选。 二是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的职责,促进中国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上海电视大学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亚远程教育教席。十年来,我们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的宗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及其亚太地区教育局、北京(东亚)代表处和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的关心指导下,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国际远程教育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创造了多个远程教育领域的“第一”:第一个举办全球拥有十万以上学生的开放大学的峰会,第一个组织远程教育国际系列研修班,等等。这些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机构的赞扬,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在此基础上,作为教席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开始组织出版《文丛》的项目。我们期望,国内更多的远程教育机构和远程教育工作者通过《文丛》这个“窗口”,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借鉴国际远程教育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和成果,并通过《文丛》这座“桥梁”,更好地融入到世界远程教育中去,扩大中外远程教育学术交流,共同丰富和发展远程教育的学术成果,促进中国和世界远程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造福于全民终身教育和人类文明进步。 《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的出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和众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任教育助理总干事尼古拉斯·伯内特为《文丛》发来贺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通信助理总干事阿布杜尔·汗为《文丛》贡献了他的精彩演讲稿。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教育助理总干事约翰·丹尼尔爵士欣然应邀担任《文丛》编委会顾问。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主任迈克尔·穆尔教授,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副校长、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前主席詹姆斯·泰勒教授,爱尔兰远程教育研究和应用中心主任德斯蒙德·基更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前高等教育与远程教育计划专家、上海电视大学顾问教授王一兵先生,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丁兴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丁新教授和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教授等应邀担任《文丛》编委会委员。 编委会成员和一批特邀的国际著名专家共推荐了48本精品著作为预选,经过多次讨论和筛选,最终有8本论著入选《文丛》第一辑,其中有《巨型大学与知识媒体:高等教育的技术战略》(英国 约翰·丹尼尔)、《转型中的远程教育:新的趋势与挑战》(德国 奥托·彼得斯)、《远程教育:系统观》(美国 迈克尔·穆尔和格雷格·克斯莱)、《远程教育基础》(爱尔兰 德斯蒙德·基更)、《技术、电子学习与远程教育》(加拿大 托尼·贝茨)、《21世纪的网络学习:研究与实践框架》(加拿大 兰迪·加里森和特里·安德森)、 《远程教育的规划与管理》(印度 桑托西·潘德主编)、《开放远程学习:趋势、政策和战略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和国际会议主题演讲选编)。所有作者都特意为其著作的中文版作序。 众所周知,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远程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发展历史,但远程教育的学术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70年代,而远程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开始成熟于20世纪80-90年代。入选《文丛》第一辑的8本论著中有6本专著和2本论文集。其中有4本初版于20世纪80-90年代,历史证明它们已经对世界远程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国际远程教育研究文献库中的经典著作。基更的《远程教育基础》初版时间为1986年,是远程教育理论奠基的开拓之作;1995年初版的贝茨的《技术、电子学习与远程教育》、1996年初版的丹尼尔的《巨型大学与知识媒体:高等教育的技术战略》以及迈克尔·穆尔和格雷格·克斯莱的《远程教育:系统观》则是标志远程教育理论成熟的鼎力之作,它们与同时期的其他经典著作一起为构建远程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对远程教育实践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财富。另外4本则是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来发表的远程教育转型期的代表之作,历史的发展将证明它们作为经典论著的价值。2002年初版的奥托·彼得斯的《转型中的远程教育:新的趋势与挑战》以及2003年初版的兰迪·加里森和特里·安德森的《21世纪的网络学习:研究与实践框架》是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转型时期的远程教育专著,集中探讨了转型期的网络教育、在线学习以及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2003年出版的桑托西·潘德主编的《远程教育的规划与管理》以及本次选编的《开放远程学习:趋势、政策和战略思考》则是2本论文集。前者汇集了远程教育规划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最新力作,后者则选编了近5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报告和国际会议中有代表性的主题演讲。 中国的远程教育实践也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尽管对远程教育的学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到目前为止,也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教育界的许多人士,包括有些远程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于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状态,并不是非常了解,甚至还存在一些对远程教育的误解和偏见,例如认为远程教育是传统面授教育的复制;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简单结合;总是将远程教育的优缺点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而无视远程教育具有的特定结构和属性,等等。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文丛的出版,一方面能够帮助人们纠正这些误解和偏见,唤起和增进国人对远程教育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理解和尊重,加快其专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希望这套文丛能为远程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提供完善管理、规划、开发、组织和改进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同时希望这套文丛的国际视野能加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使中国的远程教育研究者也能与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研究者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来深化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和研究。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必然会引导出全新的学习结构、学习行为和学习文化,也会引导人们对知识、技术和生命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而远程教育的发展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远程教育学科的发展、研究团队的发展和远程学习者整体的发展。我们坚信,这套文丛的出版必将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发挥重要的作用。 王一兵、丁兴富、丁新、祝智庭等专家和上海电视大学杜亚琛教授分别主持《文丛》各论著的翻译和互审,并撰写了译者序,对译著作了精要的述评。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祖忻教授应邀参与互审。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视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及研究生参与了《文丛》翻译和形成性评价等工作。在《文丛》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对人名的处理以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为依据。对于未收入词典中的人名,则根据发音或国内约定俗成的译法翻译。在处理术语的翻译时,考虑到这一领域的新名词新提法层出不穷,同一个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英文表达和中文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求每本分册统一,而不再寻求整套《文丛》统一,这样也许能更为真实地反映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各种表达形式。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看到对同一描述对象的不同表达,这也体现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学术发展的一个探索的过程。相信随着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会取得更多的共识。若有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文丛》编务组由上海电视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工作室汪洪宝、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