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嫩与成熟

□路新民

生命,总要经历从稚嫩走向成熟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的生命经历的短些,有的经历的长些。衡量过程的长与短,有个时间上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只是一种参照系,不等于说个体生命不经过努力也能从稚嫩走向成熟。

学科建设也是如此。教育技术(原称电化教育)学科诞生于80年代初的教学论学科之下,属于教育学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到了90年代初,教育技术从教学论学科脱离,成长为一门与其他九个学科并列的独立的二级学科。从教育技术学科诞生到其独立行走,它用了整整的10年时间。

今天,教育技术学科已20岁了。对人来说,已是成年人了。成年人不等于成熟的人。成熟的人,被人们公认的年龄是40岁左右。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要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要花上20年的时间。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它正在步入成熟;即便有同意我观点的也很少撰文批评。这两年,这类文章开始频繁出现,且还是从领域内的学者批评开始的。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敢于正视自己的不成熟就是迈向成熟的良好开端!

7月初,我有闲去了趟东北师范大学。就学科建设问题,该校教育技术系资深教授W与我谈了许多很有见地的个人看法。无独有偶,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位博导S教授昨天也与我电话交流了他的学科建设观。这就使我联想起《开放教育研究》今年第2期上的专访何克抗教授的学科建设观。真是东西南北中,不谋而合论学科。

东北师大的W教授说了一句连他自己都感觉汗颜的心里话:教育技术学科被教育学的人瞧不起,说它理论基础差,不懂教育;被计算机学科的人也瞧不起,说它技术功力差,不懂技术。既不懂教育又不懂技术,那么教育技术究竟是什么呢?总不能说我们连教育技术也不懂吧!仔细想来还真是那么回事。从圈内人的教育背景看,真正具备教育理论背景的专家级人物还真不多,说的不好听一点,数数也就是这么几个。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独立的二级学科,被人指责为不懂教育,还真有无地安身之感啊!

L是北京师大教育技术系的青年骨干教师,在餐桌上与我也就这个话题谈了他的想法。L认为,教育技术所以被别人瞧不起,关键还在于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技术学理论,而现在的理论大多是从相近学科拿来的,这就难怪他人瞧不起了。教育技术学被挤在教育学众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中间,没有自己的学科特色,或者说是优势,这就很难有生存抑或大的发展。当然,从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它还需要时间,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比较同是二级学科的其他学科发展史,目前教育技术学的确还处于稚嫩的青年期,它存在的不成熟的种种表现也属正常。问题在我们必须意识到它的现状,努力去改进它、发展它!

华南师大的S教授一放暑假就跑到了依山傍水的西湖,隐居思“过”,反思教育技术的20年,展望未来的学科发展。据说,他的思想已落到了近3万多字的文稿中,不日就能与圈内圈外读者见面。我有幸为他文章的第一读者,先睹为快,体会到了在教育技术学的这个大家庭里,大家都在为学科建设尤其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在思过、在求索,在竭尽全力地为学科的“不可替代性”寻觅良方。S教授从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角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学科演变发展的历史研究,专业发展的规范与创新,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主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与生长点,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创新等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和审视,发表了一系列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从表层理论和深层理论的两个层面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内在结构构想。

我曾经就学术圈的学术风气有过批评,希望出现百家学派著书立说,在争鸣中求大同存小异,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现在看来,我还真有点“杞人忧天”,圈内的学术风气还是很好的!当然,我的提醒也是没错的!现在,我有理由相信,教育技术学科的稚嫩期不会太久,距成熟期也不会太遥远!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