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环境

□路新民

从人的本性来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喜欢说的话”。但在现实社会这个巨大的环境中,人们并非都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和意愿去自由发展。除了应该而且必须受到法律法规与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之外,最可怕的莫属于身处在一个“只唯上、不唯实”的工作小环境之中。这样的小环境若繁衍开来,也就构成了一个彻底阻碍人类个性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大环境,现在却又被亲手创造的环境所阻碍自己的个性发展——做着自己所不喜欢做的事,说着自己所不喜欢说的话。

一位中学生对我说,他们的老师曾反复教导他的学生们,说话做事要学会“轧苗头”(沪语,意即察言观色),否则就很难在社会上求得生存和发展。所谓“轧苗头”,若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求同存异。但从相反的角度去认识,就是要人们如何去学会消融自己的个性、磨灭自己的性格。也有一位老朋友与我说,大凡人才,其个性都非常鲜明;人若丧失个性,就不可能成为人才。

活了一把年龄的我忽然在性格与环境之间如何求得平衡的问题上产生了兴趣!有个性,或者说个性极其张扬的人如何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呢?难道真的要去做着自己所不喜欢做的事,说着自己所不喜欢说的话吗?

去年的这个时候,听广州的Sang教授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VISA创始人Dee Hock在52岁那年因无法实现领导交办的VISA的统一而辞职远离城市,去了没人见过更没人使用过VISA的偏远山村。在那里,他从一次收割机故障的不能修复而感悟出“国家机器是否也存在不能正常运转的老化现象”,于是他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开始了漫长的写作过程。当他的《混序》(Birth of theChaordic Age)一书出版之后,即刻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包括离职前的那家银行总裁。总裁专门去了Dee Hock所生活的农村,让已经处于退休年龄的他“出山”再度负责VISA的统一。出山之后的他经过理念的传播和机构的整顿,终于联合了北美6家中等银行实现了VISA的统一。这就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所有人都在经常使用的信用卡的来历。

我被《混序》作者的经历和故事所折服——当人被环境压迫而不能实现自己愿望的时候,绝不能扭曲性格而去苟且偷生。Dee Hock的辞职绝非是对社会生活的逃避,而是选择了适合他思索如何改变环境的环境。我相信,惟有强者才具有改变环境的个性,而绝大多数人所能做的只是在不断扭曲自己的同时在寻找着环境所需的性格。我还相信,真正适合人类个性发展的环境绝不会只是一种,而作为人的个性只能一人一种,否则就不能构成由诸多“这一个”个性生存与发展的千姿百态的社会大环境。

案桌上有本最新一期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封面上“回归理性”四个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回归?不正在告诉人们中国远程教育的过去存在着“理性不足,感性有余”!自从网络教育诞生以来,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始终在被自己设计的“游戏”环境所困扰。中国远程教育的环境谁来改变?怎么来改变?在我看来不是没有强者,也不是没有对策,关键是看我们每一个人在为人、为学、为事上能否真正做到“不唯上,只唯实”。

有的时候,持有真理的人不是不被人们所认识,而往往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被权贵和私欲所屈就,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真的大有人在。性格的缺失,使得他们已经无力再改变环境,也不想改变。这就是环境压迫人类性格的现实!

回归吧,性格与环境!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