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审读
□路新民
做编辑的要与文章打交道,而审读稿件则是与文章打交道的第一道工序。
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被审读通过,编辑自有其衡量的标准,但有的作者是不清楚的,尤其青年作者。我每次外出组稿,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青年教师和学生来我下榻的住所与我闲聊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我自知肩负重任,从不让他们把失望带回家,尽管这只是我个人的编辑体会而非编辑职业之操作规范。
一篇文章到手,我首先看的是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是文章的“纲”。一篇文章的好标题往往能给人以神韵。我爱读那些立意新颖、观点鲜明、不落俗套的标题,因为学术论文绝对是作者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如果题目起不好,那就很难讨读者喜欢。我始终认为,编辑是站在读者角度审读文章的。文章有没有新意,读者是否喜爱看,这并不取决于作者,也不取决于编辑个人。杂志的媒体性质决定了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裁缝”。编辑必须了解读者的“阅读市场”,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文章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了解这些,杂志就很难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编辑审稿首先看文章是否有新意,而新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
其次,看文章摘要。别小看这只有二三百字的短文,做学问的人都知道,文章光有好的标题是不够的,还必须看作者的文章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而这一个个小论点能否支持文章的总论点,这都能在摘要中得到呈现。有的作者在撰文时并不在意摘要的写作,只是把小标题一一罗列,而并没有把小标题与大标题的关系给予说明,即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试想,如果摘要说明白了关系,文章自然也就能找到关注本文的读者群。所以,编辑审读摘要部分时,关注的就是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 逻辑性强的, 就是一篇好文章。 当然,这些也都不是绝对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摘要写得不怎么样的作者还是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摘要写作的不重视了。
审读到此,依我的习惯就把视角转到文末,看文章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能反映出文章是在哪个层面展开研究的水平。当然,文献资料越新越好,越权威越好。新,可以理解;权威,则包括作者、著作、出版商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迷信作者的权威性,有时名不见经传的学者照样能写出经典著作或经典文章;大家的文章有时也不一定就经典。同理,出版商也是如此。但总的来说,著名出版商的信誉往往比一般出版商要高出许多。如果文献资料时间有新近的不用而用年久的,著作者有权威的不用而用一般的,同类文献有著名出版商的不用而用小家的,那至少说明文章作者对领域的研究现状知之甚少,即便文章写得尚可,但其结论很难会有新突破。除此,还要看作者参考的是中文还是外文资料。比如说,比较教育之文章的外文资料显然要比中文资料的来得“新鲜”。
如果以上三步审读不甚满意,那文章基本可判“死刑”。而如果满意,则可以将视角回到首页审读关键词,继而审读前言。前言的审读目的,就是看作者撰写(研究)文章,或提出文章论点的背景,想解决什么问题或哪类难题,以及作者的研究方法等,看其背景、方法等是否科学、规范,这部分的审读,编辑可以给作者的文字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有个基本了解。当然,审读到这一步将一切取决于前三步,一旦这部分通过就可以对正文进行审读了……
许多硕士生、博士生问过我审读文章的诀窍,我想将我的点滴体会公布于众,可能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提高多少会带去一点帮助吧。但愿能如我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