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与鬼子

□路新民

什么时候国人把外国人称呼“鬼子”的我无意考证,印象中“鬼子”一词是对侵略者的一种贬称。可能是我们现在国力强大的缘故,就如同上海人把所有的外乡人统称为“乡巴佬”一样把所有的异类人种统统贬称“鬼子”,这是要不得的!

目空一切、惟我独尊,就像井底之蛙不知天外还有N大的宇宙太空,如果说这在闭关锁国的年代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门户洞开20多年的今天就很难令人置信了!

在刚结束的广州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上,与会者几乎一致认为中方报告人的演讲题目都大得犹如宇宙太空——虚,而“鬼子”们则小得如同袋囊之物——实。其实这在中国学术界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实,但轮到自己说话做事就依旧改变不了自己思维和行事的套路。不说领域的那些泰斗级专家,连那些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博士硕士也喜好选择“论西部”、“论中国”、“论世界”之类的课题作自己的开题报告,殊不知手中材料仅有的只是局部和个案,更不用说其学术底蕴仅限于某一学科背景。

也是在前不久北京举办的一次高校教学与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80人的会议“鬼子”居然占了九成,凡发言者的题目皆为某一门课程、某一项技术、某一个环节、某一类群体……且多为基于实证的个案研究。这又让我想起北京某大学一群学术人员所做的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说是该学科领域所主张的研究方法甚少,反之居多的却是“拍脑袋式”的思辨文章。记得也是这位学者三年前与我说起某国际会议,我们在学术论文质量和写作方法上的九项指标上无一超过“鬼子”,其中相关度为最高,只是接近4分,而“鬼子”是超过4分。……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在我所从事的学术期刊领域,有学者批评说现在的学术期刊质量也在下降!为此,我们还专门对“鬼子”的期刊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选题上确实存在“好大”、“好虚”、“好思辨”的问题。许多留学归来的朋友与我说,就研究方向或兴趣来说,很多“鬼子”一辈子就在一个领域或一个点上,且都延续着其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我们则不同,什么都研究,走到别人的领地也是专家,与其学位论文甚至完全无关。有的“鬼子”可能一辈子就靠晚年的一部代表作成名,我们则更陶醉于著作等身,哪怕掏自己腰包的钱买个书号出书。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人的如此浮躁?

从股市暴跌到楼市暴涨,从煤矿透水死人到吉化爆炸殃及冰城……,尽管这些看似偶然却隐含着必然。学术期刊也是如此。比如说自然来稿的采稿率,正常情况应为25%,现在却跌破10%。不得已,一些期刊不得不将季刊改成双月刊,双月刊改成月刊,月刊改成半月刊。“鬼子”们真不敢想象:国人的学术成果生产得如此之快之多!

我所以说其必然的理由是,学术期刊的作者群基本在硕士研究生之上。试想,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本科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据说上海地区高校研究生数已从扩招前的1.6万达到了现如今的6.9万,如果每人三年发表三篇之规定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学术期刊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自然来稿量必然成正比增长,采稿率则成反比下降。所以这就难怪学术期刊领域出现“版面费”私下交易,“枪手”代劳、一号多刊、滥出增刊等违规现象。
真的别小看“鬼子”,人家可没这样的期刊,尤其学术性专业期刊。据我所了解的几种著名的国际远程教育学术杂志,季刊为周期最短的,长者有年四刊、半年刊的,且年刊载量不足20篇。

中国的学术研究究竟怎么啦?我以为这绝非远程教育所为,也绝非教育所谓,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的、人文的环境之浮躁所致!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