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与 教 师

□中原

正如刊中记者述评所云:经过26年春的耕耘,近10年夏的劳作,中国远程教育已到了收获的季节。为了来年更大收获,反思也就成了秋冬时节中国远程教育论坛的主角,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围绕质量教育的话题,四处弥漫着浓郁的学术空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的首期培训项目:“品牌课程开发案例分析”,目的就在通过交流和学习提高本国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水准,使之达到国内及国际品牌的质量。来自英国的Jarvis和印度的Panda两位教授都是远程课程开发领域的著名成功者,他们的讲习教案告诉我们:任何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不能没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也不能无选择地套用任何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而必须将确保优质为唯一目的。

无独有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高文先生则从质量教育的另一个视角——共建教师教育发展的开放学习环境,探索了以网络为中介的研究型课程的教师教育模式。正如该文文末编后语云:在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上,传统的教育培训方法已经不能解决而必须经过做中学给以重新训练和强化。教师教育也罢,课程开发也罢,惟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方能实现优质教育。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已天下皆知,张伟远博士的中国内地与境外学生对网上学习环境的评价之比较,为我们构建和改善本国的网上学习环境、增进网上教学效果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其在开篇对巴德鲁尔·卡恩博士《网上教学》(1997)一书的推崇绝非个人行为,而是世界公认。巧合的是,远在加拿大多伦多访学的中国青年学者张建伟博士受本刊之邀为读者专访了这位国际远程教育的知名专家。合而为一,让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形式:开放、灵活和分布式的学习定会充满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和信念。

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似乎成了中国理论学派和实践者难解的一把锁。收获同时的反思将成为这个冬天的主旋律。就在前不久广州举行的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上,中方泰斗提出近十多年来的学科定位在走着姓“技”而非姓“教”的道路,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度关注。必须承认,领域内的这种反思精神是积极的务实的,是社会实践给予理论研究者的一种真实反映。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否与“教育依附理论”影响中国的远程教育、教育技术,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大环境相关?这位泰斗的回答是肯定的也是无疑的。

我以为姓教还是姓技,如同姓社与姓资的争论一样,其本身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实实在在的发展才是中国教育唯一之路。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