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与外语

 

□路新民

 

    不是据说,而是真有不少国人的国语水平已到了不会写的地步。倘若说有不少国人还到了不会说的境地,我相信却不敢写在纸上,因为怕落下白纸黑字的把柄被国人嘲笑和唾骂。

    2月25日,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沈阳会议上严正指出:在目前我国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要纠正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他再次强调,我国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交际障碍,方便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歧视、禁止方言。同月同日几乎同一时间,教育部另一位副部长吴启迪在北京发布一条爆炸性新闻:延续了17年的我国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将进行全面改革,今后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再颁发合格证书,而只发放成绩单。她指出,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将在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同是一天,同是教育部的高官,一个说我们要纠正重外语教学轻国语教学的现象。一个就已偏离外语四、六级考试方向的怪现象提出要拨乱反正、全面纠偏。这难道是一种巧合?我以为非也。

    所谓国语,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话应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二是写字应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合二而一构成我国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语言、30多种文字。我以为,珍视方言土语在语言、文化和人类发展史上的价值,对其进行挖掘、记录、整理、研究,是一项文化事业,与推广普通话、使用汉语言文字并不矛盾,更不应因此而影响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教学的进程。但方言和俚语的使用绝不应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和限度,过多、过滥必将阻碍人际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人倘若失去了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这一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在本国与人、与社会交际的基本能力。这绝非危言耸听!

    外语,在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对于母语来说充其量只是第二语言,是为国际交往而服务的一种语言工具。国际交往固然需要而且必要,但终归不能比第一语言更重要,何况国人还没有自由到随时可以进出国门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全球化水平。所以,外语对更广大的国人来说,只是一门辅助工具,而绝非所有岗位、职位都必须具备英语四级、六级、甚至更高的一种能力。我坚信:一个既不会说母语更不会写国文,而只会被称为哑巴外语(暂且不说其听说读写的实用能力)的国家和民族,终究会被消亡的! 

    现代中国,大学生只会说家乡话而不会说普通话的已不在少数,只会从计算机词库寻找词汇而不会书写汉字的也不在少数;别说学生,即便是老师也同样存在既不会说国语也不会写汉字的,他们中有的还美其名曰:在国外呆久了,习惯了用英语思维说话和写作。这使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假洋鬼子”……好端端的中国人竟然不会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了!

    母语与外语,究竟哪个重要?那还用说,当然是生你养你的国家语言!外语能力,依我看来必须以母语为前提能力。我曾写过《外语与核心》、《编辑与翻译》等“屁话”文章,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职称外语考试制度和期刊外文编辑的翻译能力提出了善意的批评,总而言之一句话:国人学好母语、用好汉字乃教育/学习之根本!

    社会问题的出现和严重,绝不会自发产生,也需要综合治理。说标准国语、写规范汉字,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行动,当然也包括制定国策、掌握导向的我们的人民政府。

    祖宗留给我们交际的语言工具,可万万不能在我们手里让子孙后代个个都成为“哑巴”!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