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与期刊

 

路新民

 

手头有两条报载新闻,一条是广东省人事厅去年底发出通知,明确规定取消该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关于论文发表期刊的要求,统一调整为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另一条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取消了以往硕士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只要毕业论文做的好照样能毕业;同时北京大学正在试点推行中文系教师聘岗时已经实施的论文代表作制度。

这两条新闻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正在纠正以往盲目追求论文发表期刊等级和论文发表数量的弊病。在还没有纠偏之前,我也曾在多个学术场合批评我国的硕士学历教育硬性规定必须发表三篇的做法;也曾撰文批评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并非一定就是高质量的论文,批评职称外语考试并非适用于社会所有专业技术岗位。其实,我说的写的这些也都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民众呼声的社会反映。

据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生总共发表论文60多篇,而在被誉为最具影响力的《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也就是10多篇,这意味着他们绝大多数发表在一般刊物上的论文难道就不具质量了吗?我曾说过,专家评审的应是申请者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而非刊物的核心或非核心、中央或地方的外包装。核心或非核心是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一种计量学指标,它反映的是期刊载文来源的总体影响力而并非特指某一篇论文。说白了,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并非都具影响力,而非核心期刊上的单篇文章也并非不具影响力。影响力有个滞后的过程,它需要学者的吸收、消化和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影响期刊评价的被引半衰期指标。经典论文的影响力其被引半衰期往往是久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文章一篇足以抵没有影响力的十篇,且并不在于发表期刊的级别。所以我为广东的规定叫好,为北大的做法击掌!

我在这里所言只是特指人文社会科学而非指自然科学,它们可能更关注的是实现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可能性。所以万事都不能一概而论。

北京大学推行的论文代表作制度是指教师在聘期内只要发表一篇有较大影响力的论文,经院系学术委员会认定,如在相关学科领域属于领先地位,那么对该学者的科研考核工作就不再进行量化考核。这是一种与世界一流大学靠拢接轨的做法。假如有学者发表一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论文,哪怕其一生仅此一篇,那我相信北京大学也将会作出对这类学者终身不予量化考核的新举措。因为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尊重科学的世界观,中国的大学校长们没有理由不去追求和仿效!

广东省的规定其实是一种矫枉过正。期刊作为经国家批准的公开出版物,本无等级之分,而只有主办单位之别。CN号是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给予公开出版物的国内统一刊号,ISSN号是一种国际标准刊号。所谓核心期刊也只是文献集中与分散效应在期刊中的一种反映,是文献计量学的一种研究方法。1934年,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他们的研究表明,期刊的确存在核心效应,并衍生出了核心期刊之概念。它只是针对期刊,并非针对核心期刊中的单篇论文。至于单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主要看其在核心期刊上的被引频次、频率及被引半衰期。我也相信,随着CSSCI数据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它将会为单篇论文的影响力提供最具权威的数据依据,届时职称评审、科研考核将会出现走向科学鉴定的重大改革。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