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真实

 

□路新民

 

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应该说真话、说实话,这是毫无疑义的。

我的个人计算机更新之后,朋友为我安装了一个QQ聊天软件。出于好奇,我还真闯进体验了三个月的基于虚拟环境的虚拟人。

在这个虚拟环境里,我认识了一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虚拟人——姓名、年龄是虚构的,职业、身份也是杜撰的,就连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好心的朋友告诉我“都不要去太当真”。这可难倒了我这位只会说真话、说实话,而不会说虚话、说假话的真实人了。朋友最后得出结论,说我不适合QQ聊天,因为那些Q友不喜欢和真实人聊天的。

真实社会中一位香港的朋友L是研究教育现象学的。受他的影响和灌输,我曾在多个场合也鹦鹉学舌般的讲起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施教,就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否则就难以实现“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理念。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了解学习者呢?按我的理解,就是要了解并把握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与体验。这位朋友在肯定我的理解之后专门为我举了一件他个人的亲身经历:他的母亲因患重病接受了医院的住院治疗,然而医护人员对待身患重症的病人却不以为然,缺乏一种特别的关爱,令他的母亲产生特别的抵触心理。于是,他就与医护人员明理正误,建议他们换一种思路和行为护理,结果得到了老人的赞许……。朋友说他在这里使用的就是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要他们了解和理解此时此刻的重症病人心理,病人需要的是亲人般的关爱和呵护,需要的是近似母爱的语言和行动。我在这里说朋友的事,似乎与本题“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却不那么认为。

众所周知,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是分离的不见面的,其教与学是通过媒体技术手段实施的。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施教才能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呢?师生不见面,我们又是怎么了解和理解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呢?众多的研究报告都在反映,学生用于网络学习的时间多少多少的,这里究竟有无水份?那些获得学习长进的和没有获得长进的,其用于网上学习的时间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的呢?BBS、E-mail等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互动,其所反映的学习状况究竟有多少信度和效度?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相关问题的这些问题,谁能给我一个信服的研究报告?靠纯量性的研究方法,抑或纯质性的研究方法,还是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究竟有无人所未知的更恰当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呢?方法不是杜撰出来的,是要靠实践创造的。当我把这些思考一股脑的抛给我的杭州朋友F后,我说,网络学习也罢,虚拟学习也罢,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了吗?等等的所有问题归结到一点,我说我们能否设计开发出一个专门用于跟踪远程学习者学习状态的软件,及其足以提供教育者对学习者学习进行分析的软件呢?

我不认为我的思考是一种遐想。一位留学日内瓦大学的朋友P与我电话里说起:她坐在导师(国际学习科学协会前主席,Pierre Dillenbourg教授)的一张很普通的办公桌前,与其老师闲聊自己的学习,她老师的电脑屏幕已经显示出了类似心电图、CT机扫描般的图谱线谱,了解了谈话对象的完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所以,我虽不能解决如上问题但我确信有人能够解决。

当今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真实中有虚拟,虚拟中有真实。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向我们人类发出挑战:我们究竟怎么去从真实中发现虚拟,从虚拟中发现真实?如果这个问题被解决了,那我以为,倡导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理念就一定会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我们能够做到根据学习者的真正需求,为其提供适合其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的学习需求。否则,一切都是真实中的虚拟!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