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改革

□韦地

 

近期,有则微信说:中国每年有20万人留学海外,百亿美金流出国外,成为欧美国家提振经济的救命稻草。中国教育上演海外大逃亡!

中国教育有什么严重问题,使得这些百姓非得舍近求远赴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求学?有问题改不就行了吗?落后的中国不是在改革中走向世界了吗?

不过,真要改革,还真不那么容易。

网上有篇题为“可怕的中国式教育: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的文章,让人悚然。文章以中美日三方考题对比分析。中国考题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美国考题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日本考题是: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三种考题,三种评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可问题是,对考试问题的这种责难已经不是第一次。中国考题的评价方式对创新、对思维发展、对能力提升的制约,已经让人痛心。可是,到了今天,打开试卷,死扣标准答案,将学习束缚于教材课本的评价方式远没有绝迹。“即使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鲁迅的告诫,让我们切齿张狂,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改革的艰难!

改革之难还在于教育问题的社会性。早有人说过,中国的教育,问题在学校,根子在社会。再大的教育问题其实都可以在社会中找到与它藕断丝连的联系。比如,对小孩教育典型的设计,是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最后直通好的大学。为什么?因为在中国社会,各个教育阶段环环相扣,贻误一步,就会错失良机。而好的大学,往往与体面的工作、丰厚的待遇甚至退休养老紧紧挂钩。正是教育与社会在底下有这样的联系,所以即使这条窄道多窄,家长都会削尖脑袋,跻身其中。但是,如果有一天,青年成才的路子不再像现在这样单一,自我实现更加多元,社会流动更多方便,工作机会更加开放,教育与人生的关系还会如此吗?

改革之难更在于新教育体系建构的不易。“不破不立”,打破难,建构更难。历史上,人们对教育有很多闪光的思想和认识。比如,教育是唤醒;教育是大爱;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等。这些常识对当下应试教育有如棒喝,但是它们在现实如何实施?比如,如果移植美国的主观分析题,如何评分?如何客观?大概是考试改革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再如素质教育,自提出至今已有30多年,可是走进今天的教室、课堂,主导的原则依然是分数为王。新教育建立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可喜的是,开放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超女、超男、好声音各类时尚电视已经在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导向之际,教育走出它的思想和行为的束缚想来应该为时不远。前段时间,据报道说,2016年,江苏省高考英语将不再计入总分。同步跟进的,还有北京,宣布同年高考英语计100 (语文150)。顶着地球走向村落,英语几乎无孔不入的大背景,“怠慢”英语,虽然成效如何难说,但至少让我们看到改革的意志和努力。

更重要的是,当下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将为教育提出更高的诉求。当前人们对教育的种种责难,其实是这种诉求的表现之一。而且,经济社会发展后,将为社会解决教育问题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提供更好的氛围和基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建构新教育的时刻将为时不远,中国教育一定能走向世界,你说呢?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