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教育

□文青

2013年,是MOOCs年。MOOCs的特别,在于两个字:开放。

“开放”所以瞩目,受人欢呼,是因为教育确实不那么开放。我们不能随意到大学图书馆去借书,去看书。我们也不能随意走进大学课堂。即使高举开放教育大旗的中央电大试点改革,至今也难得见真正形成开放的、全国一盘棋的开放教育大格局。

教育品格的高贵,在于它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开启智慧,使人得以成人。所以,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联合国宪章大写“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的字眼永远那样熠熠生辉。

但是,自傲的大学,确实漠视大众的需求,容易固步自封,抑制自身发展。所以本期竭力助威“开放”,呼吁教育打破封闭,摒弃偏安私利,让教育公平和大爱的光芒,照耀人类前行的道路。

在“直面变革:中国式MOOCs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我们期望,各高校能高举起开放的大旗,就像上海实践一样,在包括中部、西部等在内的中国千余所物理大学基础上,努力形成若干所网络大高校,打破大学校园和区域界限,形成跨校园、跨地域的名校名师教学团队,让数百千万的学生能跨越“传统学术界的僵化和特权”,聆听包括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甚至北大、清华等国内高校一流师资教学的机会。

此外,胡艺龄、祝智庭、余亮、玛丽莲·利斯克、陆素菊等文都聚焦开放。胡艺龄等在访谈创始人之一唐斯中,阐述了MOOCs背后的思想、发展历程、存在问题。玛丽莲·利克斯提出“用数字重建研究与教学”,促进亚洲开放大学的合作。余亮在开放课程的发展脉络中,落脚在了MOOCs的健康发展。陆素菊借用日本大学开放的动机、举措、成效,为中国大学走向开放增添声势。

不过,这些都是现象,是形式。不论是MOOCs,还是开放资源,还是开放大学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理念。正如祝智庭在文中提出的,以开放的精神来照耀高等教育。没有“一己之私”的杂念,开放才会有奔头和结果。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站上国家、民族、人类的臂膀,审慎地审视自身,也才能让资源共享这一动人口号,真正闪耀出它夺目的光辉。

本期其它精彩文章同样值得关注。保尔·河内以他的国际视野和在中央电大的独特阅历,对中国开放大学走向一流一指迷津。马婧对国外协作学习理论的条分缕析,相信对研究协作学习会有裨益。赵国庆的经典思维教学程序,本身就是经典话题,今天或以后都将是教育研究的话题之一。曹俏俏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成效难知,但已经蕴含新生的动力。戴德宝应用管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窥视教育技术应用,不失为新的视角。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