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学习

□文青

 

教育技术的应用进入了“井喷”的时代!

继移动学习到开放课程、开放课件、电子学习后,MOOCs、微课程、数字教材、电子书包、数字校园、未来教室、大数据等接踵而至。技术不断为人类学习开启新的机遇。正如伦敦知识实验室主任诺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技术帮助改变了谁能够学习知识,以及获得什么样知识的限制”,现在它超越了纸笔时代的限制,人类能“教所不能教,学所不能学”。

我相信,这种趋势未来还将延续,因为它的根本目标是为人类开放学习、终身学习提供高质量、个性化、便捷灵活的支持。显然,目前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差距。

所以,我们的努力还在进行中!

江丰光从对基层教师的调查入手,探讨了电子书包设计的现状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孙众提出了实现智能数字教材的三层次五要素等。贺斌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不过,可惜的是,这些研究或者是关于技术应用的构想,或者是对教师的调研,对于技术如何支持学生学习及其成效的研究还相当缺乏。

在终身教育方面,杜威的教育观在今天读来仍然让人警醒。他提醒我们:核心是教育。“人们工作占据的实践和精力越来越多,终身教育应该促进人的‘自由’”;“学校能做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态度,不因主流思想人数众多而盲目跟从”;“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为生活作准备”;“学校不能不顾质量地为当前社会体系培养青年。学校教育的价值标准,在于它多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继续发展的渴望”。其中的任何一点,似乎都针砭了当前的教育时弊,对于已经被职业和工作绑架了教育价值观体系来说,值得细细玩味。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陈向明及其团队开展的横跨东、中、西部11个省市的大规模调研,揭示了教师培训中“受训教师、培训者和组织者”三方的矛盾纠结,以及城乡学校教师在培训机会上的失衡。培训者本身不了解一线教师需求是问题的根本,他们只能以擅长的理论讲座为主,却难免会空对空;受训教师忙于教学。城市教师培训机会多,层次高。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层次低。尤其可怜的是代课教师,基本没有机会。这些调研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不过,我更要给读者推荐的是,这一研究丰富的研究基础和扎实的研究风格。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我们所处时代的课题。袁雯、叶忠海等给我们展示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念、进展等,为我们持续思考提供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学习者取得的成效如何?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