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

□韦地

 

古人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今人说:“个别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不过,真要处理好教与学这对“冤家”,还真不那么容易。今年4月份,我到江西南昌参加了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专家和技术厂商们高调展示了新技术在教育中的种种新应用,有的专家甚至提出了教育的“数字革命”。一句话,“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前景。”不过,回过头来看看教育现状,其实并不如专家想象的那么乐观。我的朋友告诉我,“每年评出的教学资源“一等奖、二等奖”数不胜数,但是有多少真正发挥了作用?桑新民教授说:“在国家评选出的网络课程、甚至被官方誉为网络精品的免费网站门可罗雀”。在开大,据说一些网上课程资源的点击率不到二位数。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其中原因,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我们对学习者的忽视。就资源开发来说,决策者们大都信心满满,愿望良好。要钱投钱,要人找人。聘请一流的专家,制作一流的课程……,但是,有名师就能有一流?就评审来说,一个课件好不好当然要有专家的指导,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由学习者说了算。那么多“专家”举双手赞成的“获奖”课件,却得不到学习者的认可,说明了什么?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任何先进的技术,任何先进的理念,要转化为教育的现实,都必须依赖于学习者自身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依赖学习者自身的努力,不是吗?商业上,设计得再精美的商品,最终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无视客户的需求,或者对客户需求分析得不够不透,小则导致产品积压滞销,重则导致公司破产。因此,精明的商人,在产品规划、设计甚至在商业布点上都精心策划,一丝不苟。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老板在一条繁华街道的哪边开店摇摆不定。这个老板就雇人分别在两边人行道用黄豆算人头的办法,来计算往来行人的数量,以此作为布点的依据。有趣的是,在教育中我们很少做好做深这类基础性的工作,有的甚至根本不做,但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听说某所学校因此而倒闭。我想正是学校没有倒闭的危机,才使得它们敢对“顾客”不那么关注。其实,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复杂性要求教育要有深入的调研。特别是开放成人教育,学习者来自“三教九流”,各人背景和基础复杂,需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得教学有针对性。但是,事实上,有多少成人教育机构基于学习者的需求调查来选择课程内容,又有多少成人教育机构基于学习者的需求调查选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答案几乎可以为零。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认为这种探索太旁枝末节,还是觉得无关大局而不屑为之?反正事实是,教师或设计者大都根据“经验”、根据惯例开发课程,却不去深究这些经验或者惯例来自何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差距已经不止于一些端倪,教师与学生甚至出现一些怨气。教师批评学习者只关注考试,不关注学习本身。有的班主任甚至抱怨学生“学期结束了也不把书领走”。学生却反馈课程无趣,不够实用。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商场如此,教育领域也一样。当前,中国提出实现中国梦。教育提出要实现教育梦。没有对细节不懈的追求,没有精益求精的努力,我想,再伟大的构想,再激动人心的号召,要转身为华丽的现实,难度都是极大的。美国学校在政策制定时常让学习者参与其中,以反映学习者的诉求,不过这种做法取得的实际成效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一种听取学生意见的机制,还是很有见地的,对吧?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