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研究
□文青
正如专家学者所言:2012年是高等教育的MOOCs年。包括丹尼尔爵士在内的专家学者一致聚焦研究MOOCs,这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MOOCs在学界的重大影响力。
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之所以成为焦点,在于它对教育的巨大冲击力:利用“名牌大学+网络”的优势,以完整的课程,穿越大学甚至国界的物理空间、组织空间,成为跨地域、跨国界的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甚至在距离美国万里之外的上海,一批学习者也在学习美国名牌高校的课程。
但是,MOOCs对教育的冲击,不仅仅是推倒了大学围墙这么简单,更进一步的,是它将冲击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的建构。在课程上,课程是免费的,开放的,无边界的,学习者可以穿越空间自主选择;在教学上,教学将不再局限于单个教师的“个体户式”操作,而是由“明星教师+团队+高度分工”的专业化团队负责。最终,大学变得“空心化”。
这样大胆的预测结论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当然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高等教育新一轮变革的大幕很可能就此拉开。特别是大学的开放将变得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开放办校将成为精英的教育政策决策者、校长和教师们自觉秉持的至上理念。可以预测,在未来,物理校园将日益蜕变为形式,闪亮登场的是虚拟校园在知识获取上扮演“龙头”角色。
MOOCs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研究的思路。我们常说,研究的基本功能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研究目的主要是要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及将怎样”等。但是,在已有研究成果中,能达成这些目的的数量寥寥,大都欠缺火候,甚至不少是学者们一致诟病的“问题+对策”。李明华教授以他独特的方法论,上下展开,层层紧扣。这样的研究思路,至少教育领域中是不多见的,值得关注。
与大学开放类似的还有研究的开放。美国詹妮特教授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科学研究的综合视角,而且,作为一名主编,她对《学习科学杂志》的定位也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科学杂志》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具有能影响变革的潜力。”“要帮助人们想象或思考他们先前没有想过的理念”,“我们不会有兴趣发表哪些仅仅包含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文章。”
扩展一点来说,这寥寥数语,对研究人员来说,同样很有启迪。研究要有前瞻性,要有影响变革的力量,要有想象力,这些应该成为我们引领研究的圭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