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技术 

□文青

窗外,春戏枝头,百花闹春。这本杂志里,则有另一番“春”意。

首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修·凯勒给我们送上了“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这一理论把教师应用技术需要的三种知识: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融合在一起。马修认为,直接教授技术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无效的,应该通过设计学习技术。因为设计课程的时候,教师就“要开发、教授的课程内容、考虑怎么教以及用什么技术去教的教学法”等。这种做法,不失为教师应用技术打开了新思路。

同样新颖的,还有王一兵先生对开放大学六个问题的阐述。开放大学建设当头,真知灼见层出不穷,先生的高度和视角却有不同。“在所有高等学校中,恐怕没有一所普通高校在全校范围内,探索、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基础服务于全校教育、教学、资源、管理、考查、监控等目的的理念、广度、深度、效果和先进程度,能超过当地的开放大学/电大”;开放大学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带头人,是可能带领一个村子致富、改变一方水土、稳定一个社区的能力”。笔尖透露出的通透思考、宽阔视界、勇气自信,相信一般人很难超越。

两篇会议综述借用会议平台,汇聚百家观点,展示了多方的思想和实践。胡小勇等让我们看到教育技术学界对专业定位问题的思考、焦虑与不安,以及“物联网、智慧学校、非正式学习”等新热点。余胜泉等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融合教育对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相互融合的,现实问题不会以单一学科的面貌出现”,因此,教育上要“改革当前分科式的教育弊病”。可惜的是,开展这种教育的师资非常紧缺,具备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很少选择教师作为职业。

除此之外,李茂荣等对工作场所学习概念的探讨、郑旭东等对教育信息化分析和提出新的思路、赵婷婷等对远程教学团队成长特征的刻画,都是他们对教育现实的独特思考和回应。许亚锋和徐晓东等引领前沿,分别对用户接受未来课堂和教师课堂决策模式作了探索。王荣等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项目的引介,无疑可以作为向导,带领我们认识这一全球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盲人摸象,各顾一块。我们能够读出的也许只是一点点。我们衷心期盼各位读者能够从中看到更深的意涵,启发崭新的思考和行动。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