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与研究

 

□中原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作为客体的物质世界,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无论是对人类社会还是对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的研究,都离不开与人之间的话语研究,包括对人的观察、体验、分析和评价等,这就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对人研究的范式。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尽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但其研究过程充满了与人之间的话语研究。

     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对上海电视大学的质量评审过程充满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前卫的对话精神,使我们能够在评审这一平台上交流自如、取长补短。尊重对方国情、制度乃至文化,是ICDE两位西方专家的习性,他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代表着西方对东方体制、文化的一种包容和学习。正如文章作者杨敏教授所指出的,“对话正成为一种具有本体地位和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国际化是需要对话做前提的。没有对话,也就失去了话语的资格,更失去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机遇。协作意义建构是CSCL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柴少明博士等人从话语的视角探讨了话语与协作意义建构的关系,提出运用话语分析来研究协作意义建构过程的思想、案例和过程,表明运用话语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和机制。教育现象学是个很新的领域,早在2005年第3期本刊就曾专访过教育现象学国际大师马科斯·范梅南先生。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如何突破领域内理论思辩的失真和实证研究的乏力这一症结,多元化的研究范式是彰显主体间性、加强对话与交流、促进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与互补的重要手段。刘斌及其导师张文兰副教授的“对当前教育技术学多元化研究范式的思考——兼论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意义”很值得一读。教育现象学的精髓就是摆脱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将自己的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直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对它们做有意的反思,从而形成对教育的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这种质性研究的方法少不了对人的观察、体验、分析和评价,而在这一过程中更少不了与人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话也就是一种话语。

     程罡等人的“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是上期余胜泉教授等人的“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文章的续篇,该文对学习元的运行架构、设计功能和内部存储结构做了深入阐释,描述了这些元素和功能,为构建学习元的应用环境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很值得一读。

 

 

 

暂无评论
评论
昵称: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