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中国原创(ID:xueshuzhongguo) 作者:田志磊 编辑:学妹
本文为学术中国原创(作者投稿),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xuemei700。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申诉。欢迎各位学粉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
知识的生产,不取决于发表的论文,不取决于承接的课题,更不取决于评上所谓的教授,而是增进人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
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不比任何实物产品的生产者更加高贵。对于社会的贡献,取决于我们所生产的知识的社会价值。中国知识生产者的优越感,更多来源于“体制内”的身份而非所作出的贡献。一方面抨击“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却又紧密攀附于这个体制,使得知识生产从业者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看似高傲却又内心软弱。
知识的生产,本应围绕”增进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而展开。观察社会现象、发现现象与现有理论的不匹配、提出自己的解释、针对自己解释中的关键逻辑进行研究设计、收集数据或者案例等证据、采用恰当的方法验证证据对自己解释的支持。一个知识产品的关键,不在于采用了何种方法或者数据多么独特,而在于对现实和原有理论的重大不匹配做出回答。至于论证过程,当然越严谨越好。
在知识生产从业者中,以论文发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带来了浮躁的氛围。在这一目标的激励下,数量优先于质量、形式优先于内容。在当前,知识生产者的工作,进入这样一种循环:借用一种模型、收集一些数据、验证一个假说,发表一篇文章;repeat......。什么,有人说模型对于现实的简化忽略了一些关键因素,数据中的指标其实是不适用的,假设在中国并不成立?别想那么多,为了迅速的生产“知识”,我们必须如此。况且,一旦考虑中国特色,模型不能借用、指标不能照搬、假说不能成立,那该如何生产知识?
在知识的生产者中, 大家不以自己的新发现为光荣,而攀比于申请到的课题和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期刊档次。任何一种知识产品,都带有局限性和改进的空间——理论架构可以改进、问题提出方式可以改进、研究设计可以改进、数据质量可以改进、研究方法也可以改进。基于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自知之明,从业者们不太热衷、甚至是回避谈论如何改进自己的知识产品。这使得一些学科的知识生产陷入了一个低水平均衡而无法脱离——论文的数量以几何级增长,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尤其是教育领域)却停留在个位数的百分比增长!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知识生产者远远不如实物生产者。市场机制对于质量和创新的回报使得“山寨”产品的生产者努力的提高产品质量,某些行业的“Made in china"已经脱离了早期的低水平仿造,而知识产品的”made in china"却依然在低水平均衡中无法摆脱。
作为一个学者,需要冷静分析知识产品“made in china"陷入低水平均衡的制度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可行性方案。但是,作为一个以学术为业、热爱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期望有越来越多的同仁们能够“不那么理性”,抵制诱惑,通过共同的努力重新赢得社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