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洋八股”“只是形式上的八股,是学术研究的形式主义规范,不是实质理论上的八股”;它可以“增进有益的学术对话”;当它与对“中国现实的切肤和深刻观察与理解”结合起来,与在这个基础上本土理论建构结合起来,就可推动“本土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
作为一门可学习的技艺,“论文写作”包括了一篇论文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应有的结构关系。针对写作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经验研究论文这个题目,社会学家彭玉生作了精要的论述。他区分了构成经验研究论文的八个要素:问题、文献、假设、测量、数据、方法、分析和结论。论文写作以两条逻辑分析为基本路径,即从理论抽象到经验观察的演绎以及从经验观察中提炼出理论概括的归纳,将这些元素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彭教授将这八个元素及其相互连结的基本逻辑和形式称为“洋八股”。
我们从彭教授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论文写作,打个比方说,如同搭建一座楼房。不同的楼房,其形态千变万化,充分体现着建筑师的创造;但所有楼房都有一些基本的元素,如地基、边墙、屋顶、房梁、承重墙等。建筑师的创造理念,必须遵循材料和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连结这些建筑的基本元素,而体现于一座楼房的实体。我们要写作的论文,就如同这样的立体结构;我们所要表达的理论观点,就如同建筑师的创造理念;我们所要遵守的认识论和逻辑分析的原则,就如同材料和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
彭教授的论述还有另一层涵义。他指出,所谓“洋八股”“只是形式上的八股,是学术研究的形式主义规范,不是实质理论上的八股”;它可以“增进有益的学术对话”;当它与对“中国现实的切肤和深刻观察与理解”结合起来,与在这个基础上本土理论建构结合起来,就可推动“本土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也就是说,学术研究是学术共同体合作的事业,不必有任何人为的划界。在这个开放的空间内,论文是学者们展开交往的手段,其基本结构和形态,蕴含了学术共同体所谨守的一些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学术伦理规范。论文写作就是与他人展开交往,是遵循了这些原理和规范与自己所属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而展开的交往过程。
为了强调作为“交往过程”的论文写作,我常用一个“讲故事”的比喻。我说,写论文就是讲故事。如同一个故事,一篇论文需要有一个核心论点(故事的主题)、概念(故事中的人物)、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关系展开的过程(故事中的情节),研究展开的时空(故事发生的情境)。讲述一个“故事”需要组合不同的元素,采用不同的手段处理各种“素材”,有些是讲述者的描写或叙述,有些是人物的对白。相对应的是论文作者需要以文献综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等手法,处理各种形态的相关文献和经验观察。如同一个好的故事,一篇好的论文需要引人入胜,给人提供一个完整的叙事,以及读后的启迪和回味。
与“讲故事”异曲同工的构想是人际交往中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过程。论文写作是一个问题引导的与人的交往和交流,它包括了这么几个步骤:
(1)就特定的现象提出问题(导言或绪论);
(2)分析问题的内在结构和逻辑(理论建构);
(3)陈述解答问题的实际步骤(如何展开经验观察)并反省其中的各项决定(方法陈述);
(4)解答问题(描述、归纳和阐释经验的观察);
(5)总结所得的解答,并反思它所蕴含的得失,以及它所倚赖的经验观察(结论与讨论)。
这五个步骤,再加上陈列参考文献,构成了一篇经验研究论文的基本板块,而提出并解答研究问题的逻辑成为贯穿始终、连结这些板块的线索。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提倡“多研究问题”,研究现实中面临的、为理解现实所必需的“真问题”,尤其要研究那些研究者在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理论指向的真问题。
正是因为这些理解,我不认为论文写作纯粹甚或主要是个技术性问题。对论文写作这个题目,我们思考的起点和努力走向的目标,都应当是问题的解答,学术品味的培育,以及思想的启蒙。我认为,陈力丹教授在最近一系列的演讲中对学位论文“缺乏学术”的批评,指的就是这些灵魂性元素的缺失。对此,技术性建议不能提供解决的办法。就解决办法而言,我赞同陈老师在一个演讲中的提议:多讨论问题,多系统读书。我还要增加两条建议:一是为人师者,写作请多自重,要言之有物、行文规范;二是我们多些“写不出时不硬写”的安心,以减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
(作者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教授。全文仅见潘忠党:《独立思考与真诚对话——学生论文写作的几点感悟》,《新闻记者》杂志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