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乔晓春谈“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4/7/10 21:35:28
 

新闻中心讯(记者石凤霞)1018日晚,社工学院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讲座在大阶梯教室举行。著名社会科学学者、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春为社工学院师生分析了中国社会科学的现状、问题、后果与出路。三个小时的讲座精彩不断又发人深省,引发了在座师生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同学们更为努力地追求科学的持久动力。

讲座伊始,社工学院副院长薛在兴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乔晓春教授及其发起的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班在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发展方面的卓越成效。随后,讲座正式开始。“中国的社会科学离科学究竟有多远?”讲座引言中乔晓春向在座的学生发问道。“这个题目看上去比较奇怪,中国的社会科学怎么就不科学了呢?”

他指出,科学是以系统的方法对可观测、可测量的现象进行研究的学问。从本质上讲,社会科学也是科学。但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还存在大量不科学的地方。“我国的研究人员容易混淆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和客体,习惯以自己为例,拿自己替代客体想问题,这是不具备科学性的。科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方法为手段,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而不是研究者自己说话,研究者只是事实的收集、整理、组织、分析者,不应该是事实的承载者,他本身的经历和感受不能作为一般事实。”他说,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科学中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更难研究。“当社会学者不具备把握复杂现象的能力时,他们更容易将其作简单处理或是凭空‘感觉’出来。”

在进一步明确科学的定义与社会科学的属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后果之后,乔晓春教授通过将中国社会科学在教育与研究方面与美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后指出,中国大学生在数学、逻辑推理等自然科学上相对西方学生而言更占优势,但大学阶段的培养却偏向哲学。真正属于方法的课却很少。相反,美国的大学及研究生课程里绝大多数都属于研究方法类课程,而理论课并不是很多。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打下的非常坚实的数学基础,因为中国大学的社会科学专业课不开或很少开设方法课程,导致如此好的数学基础无用武之地,巨大的潜能没有被释放出来,毕业之际收获甚少。而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却成为了美国社会科学各专业名列前茅的学生。不会方法,没有科学的思路和思维,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也只好拍脑袋说话,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阻碍了社会及社会科学的发展。”他说。这一深刻剖析回应了讲座之初提示的“很多自然科学家都指出,‘自然科学搞不好,最多是说中国在某一个领域落后;但如果社会科学搞不好,整个社会就岌岌可危了!’”的说法。

最后,乔教授总结说,我们能描绘蓝图,但做不出我们所画的东西。“这就是差距,但还不足以比较。我们的社会科学还没有‘上路’,而且我们在另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需要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改变现状。”他满怀希望地祝愿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