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反思慕课的局限、问题和定位
发布时间:2014/6/12 19:18:22
 

本文是清华大学儒雅校长 谢维和在能力天空承办的第17界科博会2014中国网络教育论坛的发言,内容气贯长虹、深入浅出、散发着智慧,原题为:ICT究竟给教育带来了什么,分享给大家!

首先非常感谢大会的承办方能力天空、以及在线教育创业者沙龙的茅非 邀请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从事网络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一些体会,在我正式讲之前简要的给大家回顾一下利用ICT或者说信息传播技术从事网络教育的历史。 

实际上早在2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中国已经兴起了一波曾经让我们兴奋的网络教育或者叫远程教育。当时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大学里都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那个时候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也分管这一方面的工作。在当时那种情境下,网络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和今天是很不一样的。当时的问题是网络教育如何能够被我们现有的教育系统所接纳,它能不能被接纳的问题,当时更多的是考虑这样的一件事。或者说用网络这样的一种形式来从事这样一种学习和教育,它能不能被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所认同,所认可的问题,当时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所以从当时我们从事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一些相对的学校和一些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来说,很大的一个挑战是怎么样能够让网络教育得到社会的信任,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当时在一个教育组织的网络远程教育工作会上,当时是在长沙湖南大学召开的。那个时候我做了一个报告是论网络教育质量的网络关,后来我又把这篇文章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了论网络教育的学习观和课程观。当时这篇文章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大家的一些关注,包括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学院的黄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把我关于教育质量的网络教育的学习观做了一些引证。

首都师范大学从事教育信息技术专家金老师也做了一些引证,当时我主要提出了一个网络教育的质量观和网络教育的课程观和学习观,主要是恩这样的一个题目。

但是今天我们的MOOC,或者说以其他各种形式出现的,包括国际上的EDX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网络远程教育,和在座的教育公司所开展的网络教育,它的地位和当年网络远程教育的地位是非常非常大的不同。今天的网络教育它的势头,它所拥有或者说它所基于的技术支撑可能和过去都不一样。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不同,换句话说现在的网络教育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东西?我觉得是我们非常关切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要用极大的热情去拥抱这种网络教育,或者说MOOC这样的新的教学形式。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得以一种科学和冷静的态度来分析这样一种MOOC的教育。

我就想跟大家说这样的一件事情,给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网络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或者说ICT信息与传播技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可以这样说,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首先它让我们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可能没有机会到一流大学或者说一些好的名师手下去听课的这样一些人,获得了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我想这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包括像清华,我们也开展了网络教育,做了好几门的课,把一些名师的课搬上课堂。我想它带来了新的一些教学方法,通过网络,通过一些其他各种各样的技术进行讨论,进行交流和老师在一起进行一些分析,同学之间的一些切磋。我觉得它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教育新的模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课堂学习的这样一些机会。当然也给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的理念带来一些冲击和挑战。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它也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不仅仅是束缚在学校的校园里和课堂里。我想这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我们都应该以非常极大的热情和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拥抱我们的MOOC,拥抱这样一种新的概预技术,以及它给我们带来这样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毫无问题。

我们这是一种基本的态度,所以我很赞成刚才两位会长的发言。同时,我也听到了其他的一些声音,比如说MOOC是一场革命,这个话就说的非常非常之大了。因为我不知道它究竟是要革谁的命。我也听到用这样的词来表达,说MOOC是一场海啸,这海啸的威力那就非同等闲了。它会摧毁很多东西的,当然我还听到了一些甚至是要把传统的大学,把传统的课堂都要加以颠覆的这样一类字眼。我听了这些东西以后,我心里也有些困惑。前些时间汤敏先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大家都知道他办的大学,他有时候有的邮件都会发给我,他给我转载的一篇文章叫做大学已死,大学永存。在座的各位是不是也读过这篇文章?一方面似乎传统的大学可能要面临一种被MOOC所取代,似乎有这样一种危机和可能性。可另外他又在强调大学永存,本来我这边都有这样的话在这里,我一会儿会给大家展示出来。

我不大愿意轻易随便看一两篇文章就相信他们的观点,但是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在我们未来得改革和发展中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所以受到大会主办方的邀请我来讲的时候,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学者,我应该把不同的现象和声音都呈现给大家,都给大家做这样一个汇报。其实,在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麦肯锡的杂志传递给我的,他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ADX是美国著名的网络公司。他们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开办了一门计算机的课程,在开办这个过程中,选修这门课程的人很多很多。他们把选修这门课的868名毕业生,或者说是学生,严格的说不是毕业生,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完成修课的868门,学习成绩优秀,能力超群突出的学生推荐给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公司,其结果怎么样呢?不是特别的理想。当然,这个具体的数字不愿意在这里说,因为我没有经过核实,或者说没有经过和其他材料佐证。

但是尽管是这样,它也足以引起我们的一些反思,如果说我们都看到了MOOC是这样的好,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对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似乎不是那么亲睐和欢迎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还听到这样的一个消息,在美国另外一个大学里,他们也把其他学校和世界上著名学者的课减搬上了学校的网络供学生选择。这种情况下,竟引起了学校某些新里老师的轩然大波和极力反弹。为什么呢?我们MOOC教育体系和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不能融合吗?换句话说,究竟ICT究竟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什么东西?我也在久而久之的思索这个事情。非常有幸的是我前些年得到一本非常好的书,就是说在劳动力市场上新的分工,副标题是在计算机市场上我们劳动力的一些变化。换句话说它是来分析当我们的工作场所变的越来越被计算机化的时候,变的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的时候,变的越来越数字化的属于,或者说我们人的劳动工作逐渐被计算机或者说机器人所代替的时候,我们人还能去学什么呢?有哪些能力是我们人独有,而不能被计算机所替代的呢?而且非常非常凑巧的是这个学者还到中国来做了演讲,我还听了他的演讲,我还看到了他的演讲材料。因此,我想在这里结合我读这本书的体会,也结合我听他演讲的材料把相关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我觉得可能也会给我们大家一些启示。

我的题目叫做ICT究竟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我现在把前面的演示一下。首先我们用一种非常的热情拥抱它,它有很广泛的意义。本世纪初,信息传播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发展如何融入进来的呢?好多话题是网络的质量,当时我的几篇文章包括在网络教育的质量关、教学观等等都是我当时写的东西。这是黄荣怀和丁兴富引证的我的观点,我就不说了。 

但是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这是我们特别关心的,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我们的题目叫做传统与挑战。我们谁也不能离开传统,但是我们要面临新的挑战,要不断地革新。所以你可以看的出来,我们有新的教育资源,新的教育平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功能,新的教育形象使更多人获得了优质资源的学习。

我也听到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话,有时候非常的刺激。这是汤敏先生给我发的文章,大学已死,大学永存。人们曾希望有一天互联网能颠覆高等教育,这句话很厉害。现在几股力量联合起来重振这一希望,不是通过简单的置换传播方法,而是经由重新发的教育平台所需要的成本。这是我刚才说的文章,EDX在加州的两堂课。

这是一本书,这是建立新的劳动力市场,文章是在计算机工作场所中看中的人类技能。希望在座的人和我一块思考这个事,非常非常有意思。首先给大家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一种是一个地铁的员工在销售他的地铁钞票。第二个是MIT的电话接线员正在给内部员工转接外线电话。第三幅图我给大家展现的是外科医生为病人修复受伤的动脉。

我们看一看这三副图画,看一看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第一幅画不要说华盛顿了,我们北京的地铁系统中,是不是也是计算机化的车票销售机器取代了人工?大家想想看它后面的技术机制理论是什么?大家可以琢磨一下,究竟是什么呢?

第二幅呢?一种语音的识别软件取代了人工接线员MIT内部员工转接外线电话的工作,这个人员都不用了。前面的大家可以看到,包括我们西客站、南站买票都是大量的机器。语音识别软件竟然取代了人工接线员MIT内部员工转接外线电话,通过大量的语音统计规律和一种规则,语音传输进来可以做出一种反应,知道传输到哪条线上。 

第三幅是计算机成像辅助设备协助外科医生更好地做修复动脉手术。它通过其他的技术不仅是现场实时的,甚至可以说是远程的,我们在北京的医生通过这样一些视频可以看到边远农村手术台上的情况,给当场主刀医生很好的指导。

现在我要问大家的是这三幅图有什么区别吗?这三幅图后面所基于的技术规则是什么呢?大家想想看,以上三幅图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大家也许会这样说,那些技术含量很低的活动都可以被计算机替代掉。买票太简单了,我买一张票,投入钱,点到哪儿票就出来了。或者像语音识别软件,包括指纹、面部成像识别软件把人识别了以后可以开锁。甚至在国外用手指里面的血管微循环作为保险打开保险门和计算机。复杂的成像外科手术太精巧和复杂了,不可能被计算机替代,大家也许这样认为。可事实是什么呢?大家都听说过关于森南和世界上最著名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的比赛,据说还是富有胜负。国际象棋这么高智力的活动计算机也行,人有时候还赢不了它,打不过它,胜不了它。这个厉害不厉害?非常厉害。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在很多拥挤的房间里从一个不断地移动水果碗中挑出一名水果来,这个计算机做不到。可你说它简单吗?非常非常的简单,可计算机做不了。看来我们前面假设的这个字不对,简单的可以用计算机替代,复杂的不能用计算机替代,看来这样的一种解决思路不对。

有没有别的思路呢?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我们总结上面三幅图的话,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有这样的一种规律,也就是说当某些劳动,某些工作或者说某些能力它所涉及到的这样一些程序,涉及到这样一些信息,甚至涉及到这样一些动作,如果可以通过计算机,通过数字化把它写成一条一条的规则,这项工作看来不管你是容易也好,不管你是简单也好,它都可以被计算机所替代掉,只要你能写成这个软件。 

大家想想看,我展示的三幅图中至少涉及到哪几种规则呢?哪几种规则可以让我们写进去用规则和程序表达,进而用计算机发挥它的功能呢?甚至可以战胜国际象棋的大师呢?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要去分析的问题。

如果我们来看看相反有一些人的活动如果它不能够被写成规则,它不能够程序化,恐怕它就不能被计算机所替代,不能够被我们的程序化所替代。比如说有一些很简单的身体行为,包括我和我的朋友会心的一笑,包括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甚至演员们在舞台上心领神会的一种表演你能程序化吗?又比如说汽车的技术员在检测传送的设置,包括传递一些新的信息,教授在讲授微积分,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反应。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北大的著名物理学教授叫赵建华,他给我讲的。他当时上课的时候有一名非常著名的数学教授,他原来都备好的课程,想按照他的讲义讲。但是就在走到学校和课堂上的路上,他突然想到这样的一个公里可能换一种方式去证明它。

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授,他把讲义完全放到一边,按照他在路上突然想到的去一步一步证明和解释。结果是怎样呢?这个例子失败了,没有解出来。但是这门课是坏课还是好课?是给同学们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的课,是非常成功的课。因为它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以及对老师的那种钦佩。你说它能被计算机替代吗?不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规则能否写成规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去衡量我们的东西。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实际上在上述我给大家讲的,这么大的会议我没法和大家进行讨论。但是大家可以发现第一幅图后面的规则是什么呢?是演绎的规则。你去买票,输入这么多钱就给你一张票,以逻辑为基础的规则,一点问题都没有,非常非常的精确,就好象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是一个演绎的规则。我们的计算机包括我们的很多软件常常以这样一种规则作为它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幅图呢?它所根据的这样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归纳规则,是一种模式的识别,而这种模式的识别用学术上的语言讲是基于历史数据在统计上的这样一种积累来进行关系判断。它不这个人的很多不懂情况下的语音把它收集起来,去分析它的频率、声音、高低、快慢等等这样一些语言的要素,进而把它结合成一个模式识别的软件。当具有这些要素的声音传进来以后,它迅速的做出一个反应出来,知道这应该是传递给谁。建立在这样的规则我们叫它是归纳规则,这种准确性依据于统计数量的大小,统计材料样本越多准确性就越多,它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偶然也会有张冠李戴的这样一种错误,因为它毕竟是尽力在归纳上的这样一种规则。

第三种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备做手术,这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寻找一下,可能有一些学科和知识可以被充分的讲授,但是有一些不能被归纳讲授。这些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讲的是一种单纯的模式识别,它既不是演绎规则也不是归纳规则,而是不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规则来表达的知识和行为。有很多很多像我们上面所看到的那些有一些数学的、历史的、文学的包括科学创新的知识,包括环境的、太空的,包括一些未知的领域都不能简单归纳为规则。包括撰写一个新法案和避开交通拥堵,我们用高德的软件指示哪个地方不堵,当我转移到那里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转移过去了。

包括你要去选择和销售不同颜色的裤子,等等。换句话说从这里可以看到如果演绎的规则和归纳的规则,包括像地铁、车票、销售、数学计算、贷款级别应用软件、癌症影像扫描等等都可以的话,那样一些活动的工作就需要我们人本身去做的。这些能力叫什么能力呢?这样的一些知识,这样的一些能力要通过一些什么方式来实现、培养和发展呢?这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

如果我们换一套语言来表达这个事情,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知识可以分成两类,一种叫可编码的知识,我们把它建立在一种最典型的演绎规则和归纳规则。另外一种知识是缄默的知识,你看不到它,它却隐藏在我们看得见的数字知识背后。这样的是单纯的模式识别,不能能够有意识的规则所表达的知识,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当我们的MOOC,我们的计算机教育,我们的ICT能够帮我们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解脱出来,通过编码和演绎规则、归纳规则解脱出来的,我们确实可以不用花那么多知识。但是那些不能被编码的单纯模式识别,这些缄默的知识呢?它仍然给我们留给了学校教育,留给我们人类思考和更好的传播它。大家可以真正的想一想这个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一开始的时候我讲到EDX在计算机课程中选择了868名各方面能力优秀的人员推荐给百度和谷歌这样的公司,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呢?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看美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所有的工作分成了五类,他来看一看这五类之间的需求和计算机化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他是这样来分配的:

第一个把所有经济领域工作分成五类:日常认知、常规体力任务。日常认知是整理档案、登记账目,第二是流水线工作。第三是非常规体力,就是看门人。然后是专门思考和复杂交流。

我们看一看为了准确的理解它,我们来看一看他对于这几项怎么定义,他认为能够被计算机取代的工作是日常的认知工作,能够很好的通过逻辑规则和演绎归纳规则所描述的精神性任务,包括每次的报告和由消费者提供的消息,包括评价应用等等,这些任务都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完成,所以成为计算机化最首要的侯选任务,是在书的48页。

第二种叫常规的体力任务,这种常规的体力任务指很好的通过规则所描述的体力任务,包括在汽车装备厂安装汽车玻璃,在药品公司计算和包装药片等等,这些都可以根据一系列程序,精确地重复执行,所以也是计算机的侯选任务,这是两种可以被计算机所替代东西。 

第三种是专门性的思考,这个是没有意识的规则领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包括医生对病人某种奇怪症状的诊断,根据早市的新鲜菜而制作的一盘佳肴。修理一辆电脑显示没有问题,但运转不好的汽车,这些都是计算机无法程序化的问题,包括复杂的角楼,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在个人和个人之间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信息,以及对信息的这样一种诠释包括说服他人的行动,包括管理者怎么动员大家做他的工作,一个生物的教师怎么解释细胞的分裂,一个工程师给员工说明新的设计,为什么比以往的设计要好,他们也是计算机所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的工作。

第五个非常规的体力劳动也是不能被计算机所替代的,这样的一种任务不是怎么样就一定怎么样,因为它要求视觉的认识和良好的肌肉控制,这个对计算机操作极为困难。包括开车和清洗大楼,包括帮宝石镶嵌在环座里,这些计算机是不能完成的。所以计算机化并不影响从事这些工作的劳动力比例。大家来看一看,大家都想一想这五种工作在你们的单位中,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他们各自的比重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大家都想想看,你们看看这幅图,非常有意思。如果假定他们在60年代的时候处在同一个比例上,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占的比重是同样的。到了2002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哪两项工作的比例越来越低了?大家可以看到日常认知的活动是越来越少了,在整个美国经济和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换句话说它所要求的劳动力和工作的总量越来越少了。

我们叫常规性的体力劳动也越来越少了,真正多的是哪两条呢?是复杂的交流和专家的思考,这说明什么?难道还不足以我们认真的反思和思考呢?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EDX推荐的这些员工,在录取上不是那么理想的一个佐证呢?我暂时也没有结论,但是我觉得值得思考它。 

大家也可以参看这本书,所有这些他们实际上讲的不管是复杂的交流也好,还是专家的思考,都是一种思维的能力。而一个人的思维最宝贵和最有价值的地方永远是在活跃的,永远是不能被完全规则化的,如果完全规则化我们坐在这里是毫无疑义,还要我们坐在这里干什么?都被计算机化了。实际上在美国和很多的电影都在描述这种现象,但是恰恰是这种思维的能力不能被计算机替代,这种思维能力恰恰是我们现代社会中人类非常需要去培养提升和加强的一种人独有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计算机所替代不了的,甚至是我们平时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日常教育活动中显得有所不足的,我不能说它完全没有。

这样的一种思维能力非常非常重要,从刚才这个图表中大家已经可以看到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证明它,时间关系我不想多说。换句话说当我们过去从农耕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的时候,我们人类最大的变化和影响是什么呢?通过技术上的变化,大家都知道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我们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是我们的蒸汽机,是由蒸汽机带来的电力带动了我们的交通工具,由此极大的扩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但是进一步问下去,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时候,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变化是什么呢?不就是ICT吗?而这样一种信息传播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什么呢?是继续了生存空间的扩大吗?绝对不仅仅是,这样的一种信息传播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与其说是生存空间的变化,不如说是思维空间的变化,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无限大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够在这个空间中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竞争能力,取决于它的思维能力的强弱,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

一、ICT与网络教育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空间非常大的机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更多的机会,充分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它所带来的潜力并不是我们今天完全认识到的,我希望并且相信它给我们教育带来更多的变化。但最好不用革命和颠覆这样的字眼,包括海啸这样的字眼,这是我说的第一个结论。

二、ICT仍然属于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已经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它能够更加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教育理论模式和教育方法。

三、学校教育应该将单纯的知识传递的智能和任务充分的有信任的交给我们计算机去做,更多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内在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信息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就说这些,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