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之于教育,到底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更大范围的限制?
发布时间:2015/6/24 17:36:18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并逐步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以及许许多多的非正式学习场景之中,学习方式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兴奋的新态势。然而技术之于教育,到底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更大范围的限制?技术变革教育的效果到底如何?

2015529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华德福幼儿园教师郝冰、海淀区小学老师王璐、果壳网MOOC学院运营负责人赵越、21世纪教育研究院资深志愿者马晖5位嘉宾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王璐信息技术活跃了传统课堂,但也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90年代的课堂可能就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学生会自己找资源来补充你的课堂,而那个时代的课堂过于死板。当我们的课堂出现电脑时,老师可以电脑备课,学生们也非常感兴趣,课堂也进入了“微课”时代。微课给老师很多帮助,学生们觉得有意思。但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真假难辨的信息源从网络中流出,而孩子们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鉴别能力较差。对于慕课和翻转课堂,我个人比较抗拒,一是我不能和视频对面的人发生关联,是一个旁观者,教学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它不适合低龄孩子,没有交互性;二是信息时代当你想控制的时候,是控制不了的。但是,当大家理性地思考研发的目的时,能否考虑到我们是活生生的人,需要节奏,需要交流。
赵越MOOC推动了教育资源间的公平,同时又产生新的教育非公平现象慕课的诞生是打着“教育公平”的旗号,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资源是可以通过网络形式为任何人服务的。教育公平不应只是关注弱势群体,也要关心很富有或者具有某种天才的人。个性化教育是真正创造教育公平,因为它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资质给到足够的教育。

虽然慕课形式创新,但是慕课也有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老师已经习惯于教优秀的学生,这种课对于不优秀的学生很难消化。真正在使用慕课的人70%以上有本科以上的学历。而慕课应该去高端化——不只提供哈佛耶鲁的课程,现在也开始收录职业课程,服务于不同层次的人群。把心放更宽,对不同人群对症下药很重要,这个也是互联网教育的优势。

郝冰信息技术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现今媒体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一是媒体让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安静是一个成瘾的假象;二是没有“我”,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孩子在丧失这个“我”,他没有主动性,就会变得冷漠、抑郁。教育是一个求学的过程,现在是网教太多,求学太少,而且网教夹杂了各种的商业目的和物质主义的企图,这个不是教育的本质。

孩子接受教育有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是七岁以前的幼儿阶段,我们要求孩子长好身体,有一个节律的生活,吃好睡好玩好,尽量减少孩子与电子产品的接触,甚至没有;第二个是7-14岁,要让他用艺术化的方式表达自己,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喜欢的老师;14岁之后才是批评和思辨,要有独立的思想,要面对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到21岁时,他大学毕业,他像一艘要启程的船,但是这个船上要有船长,要有“我”,这个我是一个健康的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对人世间的信任和兴趣。

马晖教育需要灵魂存在如郝老师说“万物有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不同的生命阶段需要一定的互相影响,正所谓教学相长。自从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一直都有对科学的警惕,但是到现在来看,我们人类确实很难阻挡科学发展的浪潮。我们这一代是互联网的“移民”,一直到十几岁甚至二十岁才接触互联网,而我们的下一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一生下来就处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所以互联网可能会给下了一代产生深刻的影响。
张铁道从不同角度审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今天没有正反方,有的是不同角度。我们衡量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其标准应该是这些新的学习设备和模式是否吸引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们现在的社会因为有信息化,社会流动起来了。我们先前在统一性的模式中,现在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技术给了很多选择。技术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流动,知识可以借助技术马上来到学生面前,从大墙学校变成点击学校。2012年中美教育研讨会,我们认为中国灌输式教育很多;美国专家觉得我们的教育到今天为止是讲已知的教育,但是学生未来面对的不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要帮助人适应不确定的未来,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人可迁移的能力,比如信息素养、人际交往、问题解决、与人合作,不受时空影响的能力,也就是人的适应能力。我们今天的话题有一点是共同的: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培养信息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