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让我们更会做老师
发布时间:2019/4/6 10:58:32

 

研究让我们更会做老师

本文整理自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中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易华芹老师、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汪秀老师及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孙慧玲老师的发言。

我们三个老师都来自于王昌盛工作室,共同追求着这样的目标:让老师学会做研究,靠自己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同时发展自己的专业度。

我们的故事得从78年前给大家说起。那时候我们在一所招生异常困难的私立学校,每天疲于应付家长,为了有学习困难的孩子焦头烂额,还被各种招生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在那种情况下,王昌胜校长从北京回到了家乡,到了我们学校,带领全校老师们一起做研究,来解决我们当时面临的多种问题。

从此,我们就推开了研究的大门。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开阔,思维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样,工作变得越来越专业。后来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学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地口碑最好的学校。

再后来,王校长带领我们成立了工作室,我们开始接管基地学校,从最初一两所的规模发展到今天跨越湖北、河南几个省的学校基地。我们带领所有基地学校的老师一起做行动研究,把研究作用于实践,再从实践当中进行探索思考,不断梳理出新的研究成果。

这样一路走过来,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生命线。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孩子们成长过程当中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教师自身职业成长的重要过程。

研究让老师保持向前的动力

我们认为带领老师做研究能够让老师们保持一直往前走的动力,只有让老师的工作通过研究变得越来越专业,老师们才会有自信、有热情地向前走。不过,带领老师做研究并不简单。因为一说到研究,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没有时间,这是专家们做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走近老师就会发现,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当中会被各种小问题困扰,比如:孩子不交作业怎么办?孩子们爱告状的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看似小的问题,却是老师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如果一直不解决,就会影响老师们的心境和教育效果。

我们想通过研究帮老师们解决这些小问题。于是,我们通过教研活动让老师们聚在一起,用圆桌会议的方式,提出自己教育教学当中最困惑的问题,然后把这些小问题进行归纳、梳理、聚焦,大家靠自己的力量共同来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当这样的圆桌研讨多了之后,老师们的问题意识和策略意识也就发展起来了。当老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再抱怨、逃避,而是积极的去寻求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在跟同伴的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于是,我们学校就开始有了策略卡,策略库、策略墙,仿佛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智慧的气息,每一个老师的头脑里面都是满满的策略宝库。

老师研究自组织

一线老师们的经验一多半是来自于实践,他们做研究一定也是基于实践的行动研究,做起来是教师做研究的首要条件。怎么样带领老师们做起来呢?学校要做的就是充分放权,因为研究不是靠学校管理抓出来的,而是老师们脚踏实地做出来的。

1. 研究项目小组的产生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合作学习的研究组,组内有七八个来自于不同的年级的老师,非常自主地做研究。有时候我们走进班级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当成孩子来模拟上课,看一看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帮助孩子改变学习状态。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里面类似于这样的主题研究小组就慢慢的多了起来,我们也形成了一些运行思路。首先将老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归纳成几个大的主题,然后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于是老师们就建成了跨学科、跨年级的互助研究小组。这样,学校的教研组和老师的自主研究小组就并驾齐驱地运行起来了。 老师研究的项目组每过一段时间,也会把研究成果面向全校分享,听取大家的意见。

另外,为了落实支持老师的成长,我们工作室和基地学校的科研团队,一边带领老师们做研究,一边帮助老师们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一边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把老师们推向前台。

2. 做研究的校园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形成研究文化,学校抓住了一切机会,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平台。除了教研组和上面提到的自主教研小组以外,全体教师例会也成为我们老师做研究的主要阵地。

在起初的时候,学校的科研处每两周会组织基于分享与研究的全校例会,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后来经过了两次的权力下放,从科研处到年级组,再到老师自组织本身,给了老师们空间自主决定各式各样的研究分享主题,让研究更加贴近教学实际,也促进了老师之间经验的传播。 这种氛围也蔓延在我们管理的几所基地学校中,那里不断涌现出主动参与的老师,仿佛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种研究的氛围和力量。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研究场域,老师们在里面自我反思,不断梳理,互助交流,发展专业能力,并且收获成长的喜悦与成就感。

研究的追问精神

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了培养老师研究能力的关键是追问精神。追问是老师们走向专业研究很重要的一环,能够帮老师们不断地去反思,去深入地聚焦问题,通过十字因果图等科学的分析工具理清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去找到表面解决办法。另外,要让老师们从内心真正地感受到追问的价值和力量,因而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主地进行追问。当然,培养老师们追问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在教研活动中反复练习。

说起追问,我自身真的经历了好几个故事。比如有一次我带一年级,每一节课我都会费尽心思教孩子各种识字方法,但是孩子的识字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老师们就非常懊恼。这个时候带我们做研究的刘老师问了我们这个问题,你们真的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吗?于是我们决定做一个调查,我们设计了生字条来收集孩子的识字情况,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发现班里面的孩子在上课之前,完全掌握生字词的占1/4,而我们交完识字方法之后,还有1/4的孩子只能掌握一两个生字,也就是说用我们所教的方法,只有1/2的孩子学会了认识生字词。

这个数据让我大吃一惊,在我自认为高效的课堂上,竟然有1/2孩子是没有收获的。这调查结果也促使我改变课堂模式,采用分享式课堂,多让会的孩子教不会的,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识字情况果真有了巨大的变化。

再拿有一部分孩子不爱合作这个问题来说,老师们通过追问反思,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发现其实从家长、孩子、老师、同伴等各个维度,都有出现这个问题的可能,仅仅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就梳理出了20多个原因。然后每位老师再根据自己班级不同的情况,追问到自己班级具体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发一些策略。

通过这样一路追问下去,我们老师的研究意识越来越强了,并且在每一次追问当中,研究带给我们的震撼以及新的认知,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对教学的某一方面产生更加专业的理解。

老师的成长:持之以恒

老师做研究其实还离不开我们学校多年坚持的一件事情:老师们撰写的每周一得。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老师发现了表面问题之下的深层原因,并且挖掘出这些问题背后的故事。学校鼓励老师们把这些背后的思考和故事梳理出来。但是要让老师们坚持写每周一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没有时间写,没有可写的内容,不知道怎么写。

不过我们学校一直以来有这样的文化,只要是对老师们成长有帮助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所以我们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邀请神秘人物给老师们写的文章做点评,鼓励跨学科、跨年级之间的沟通,给老师提供平台来相互欣赏、交流和反馈。另外,对于写的特别有价值的每周一得,我们会用不同的方法给予老师认可,比如把优秀文章通过微信推广;在全校例会上讨论老师表达的重大难题;把优秀的成果通过学术委员会开发成微课让更多人了解;甚至把老师的文章做成书或杂志进行广泛传播。

回过头来看,不管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研究项目组,全校例会,还是每周一得,会发现我们带领老师做研究的方式有很多,而这些当作最很重要的就是坚持。

长期以来,有的老师在短短34年间就累积了近50万字的文章。我们把老师们平时零散写的这些小案例进行梳理,在大量的文字背后会找到许多教育规律、本质和方法。这样一路坚持下来,量变引起了质变,老师的视角就发生了变化,并且在某一个领域渐渐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教育观。当老师有了自己的教育观之后,TA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简单粗暴地对待,而是不断的观察、反思、实践,科学地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我们会一直这样做下去,不断探索,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做研究才会让我们更会做老师!谢谢大家。